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譽及成果|中央研究院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資訊/公告
:::

脊椎動物附肢的新功能? 斑馬魚利用魚鰭加速傷口修復

某些脊椎動物,像是斑馬魚和蠑螈,可以在短時間內修復大面積的傷口。探究這些動物如何快速修復傷口、避免伺機感染,相關發現將有助於再生醫學的發展。本院細生所陳振輝團隊與應科中心鄭郅言團隊合作,開發大尺度的活體影像平台。他們意外發現,斑馬魚的魚鰭構造竟可以在受傷當下提供大量的表皮細胞,加速體表的傷口癒合反應。 此研究成果於今(113) 年七月刊登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

利用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過去研究已經發現斑馬魚可以在12 小時內,完整修復毫米等級的傷口,且不會留下任何疤痕組織。相較於斑馬魚,人類和老鼠通常需要數周的時間以修復大面積的表皮傷口。探究為什麼斑馬魚可以,但是有的脊椎動物(我們)卻不行, 相關研究有機會提供加速傷口癒合的新策略。 目前,因為研究工具的限制,學界對斑馬魚傷口修復過程中參與的細胞數目、來源、種類,以及個別細胞如何在過程中集體合作,以有效覆蓋身體不同區域的傷口,所知仍然相當有限。

陳振輝團隊開發大尺度的活體影像平台,達到在斑馬魚的個體層級,同時觀測體表約60,000顆表皮細胞的動態行為。實驗室的研究助理張春麗發現,魚鰭上的表皮細胞竟會進行大規模、長距離的快速移動,來參與體表的傷口癒合反應。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異地來源的細胞,在傷口癒合之後還可以在癒合處長期駐留超過一年的時間。利用讓斑馬魚失去或獲得額外的魚鰭組織,張春麗發現,相鄰魚鰭的身體區域具有更快速的傷口癒合反應。魚鰭的大小和生長位置,可以直接影響傷口的癒合速度。經由與應科中心鄭郅言研究員及其實驗室成員高偉程的合作,他們開發出一種能對斑馬魚進行連續麻醉的影像平台,實現在活體斑馬魚的體表對魚鰭細胞進行即時、長時間的追蹤監測。團隊進一步發現,這些魚鰭細胞可以快速生成板狀偽足,進行主動移動。細胞外基質蛋白 (Laminin) 的活性是控制這些細胞移動的關鍵。

陳振輝表示,魚鰭是魚類身上最容易再生的器官,最早的研究紀錄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Broussonet, M. 1786)。這項發現令人意外的是,魚鰭細胞竟可以長途跨區去支援其它身體區域的傷口癒合反應。因為魚類生活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中,能否快速修復傷口,避免伺機性細菌感染,對其生存至關重要。利用可以快速再生的器官,借用其表皮細胞來加速傷口癒合,是一個很有效率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脊椎動物的附肢 (如手、腳和鰭) ,通常被認為是運動器官,具有協助個體溝通、穩定和繁殖的功能。這項研究是首次提出「脊椎動物的附肢也可以是儲存、提供修復細胞的器官」。儘管人類的附肢跟魚類的附肢在結構上有很大差異,但值得思考的是,我們身體不同區域的表皮細胞是否也存在異質性,具有不同的移動和再生能力。這些特性是否可以應用於加速傷口修復,是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索的研究方向。

本論文第一作者為本院研究助理張春麗,研究團隊包括黎馬可、高偉程、 朱韋臣、阮筱彧、李耕琿、湯銘哲、鄭郅言、陳振輝。研究經費由本院細生所、院內前瞻計畫及國科會支持。

斑馬魚體表的表皮細胞

圖一: 斑馬魚體表的表皮細胞

魚鰭提供表皮細胞 (紅紫色) 加速體表傷口癒合

圖二: 魚鰭提供表皮細胞 (紅紫色) 加速體表傷口癒合

論文標題:Appendage-resident epithelial cells expedite wound healing response in adult zebrafish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cub.2024.0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