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COUP-TFI specifies the medial entorhinal cortex identity and induces differential cell adhesion to determine the integrity of its boundary with neocortex|中央研究院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資訊/公告
:::

治療性抗體技術進展 引領疾病治療新趨勢

  • 作者:呂瑞旻、江曉玲、袁佩宜、王秀華、陳奇雍、Sushree Shankar Panda、梁剛豪、彭洪斌、柯釋涵、許鴻儒、Monika Kumari、蘇儀真、斯宜婷、周迺霖、吳漢忠
  • 期刊: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186/s12929-025-01190-2

近年來,抗體藥物在癌症與免疫相關疾病領域展現強勁發展動能,已成為全球生醫產業的重要支柱。為進一步拓展其臨床應用價值,仍需在技術平台、製程開發與藥物遞送等面向持續創新與精進。

國際期刊《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特別邀請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吳漢忠特聘研究員團隊撰寫綜述論文,系統回顧單株抗體(mAbs)及新世代抗體技術之演進,內容涵蓋最新的技術平台、工程最佳化、臨床應用與產業趨勢,深入探討抗體藥物之最新進展與未來突破方向,具高度參考價值與指標意義。

該論文重點包括:(1) 技術譜系與方法學:從融合瘤技術、人源化與全人抗體工程、噬菌體展示、轉殖基因動物到單一B細胞平台,系統解析如何推動抗體藥物在特異性、安全性與製備效率上的革新。(2)市場與臨床版圖:截至2025年,美國已有144項FDA核准之單株抗體藥物,逾千項產品進入臨床開發階段;全球抗體療法2024年銷售額達2,670億美元,顯示其 在腫瘤、免疫、自體免疫及感染疾病治療中的核心地位。 (3) 新世代抗體解析:探討抗體偶聯藥物 (ADCs)、雙特異性抗體 (bsAbs) 與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 (CAR-T) 之設計原理與應用成效。(4) 藥物傳遞與製造創新:評估mRNA-脂質奈米粒 (mRNA-LNP) 於體內表達抗體或雙特異性分子的可行性,並結合人工智慧 (AI)、機器學習 (ML) 與次世代定序 (NGS),加速抗體發現、親和成熟與免疫原性優化,構築資料驅動的整合式研發流程。(5) 從靶點到專利與品質管理:分析智慧財產與熱門抗體靶點趨勢,並探討Fc工程與醣化修飾對臨床表現的關鍵影響。

吳漢忠特聘研究員團隊長期深耕抗體工程與轉譯醫學研究,本篇論文的發表不僅提供未來精準醫療、免疫治療與感染防治策略的重要參考架構,更將促進新一代抗體藥物的創新與研發,加速我國生醫研究與產業發展的國際接軌。共同作者有呂瑞旻、江曉玲、袁佩宜、王秀華、陳奇雍、Sushree Shankar Panda、梁剛豪、彭洪斌、柯釋涵、許鴻儒、Monika Kumari、蘇儀真、斯宜婷、周迺霖等人。